乾隆帝[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弘曆
高宗純皇帝
清高宗純皇帝朝服像(青年)
清朝皇帝(第5位)[註 1]
統治1735年10月18日-1796年2月8日(60年113天)[註 2]
前任清世宗胤禛(雍正帝
繼任清仁宗顒琰(嘉慶帝
儲君皇次子端慧皇太子永璉乾隆元年至三年)
皇十五子嘉親王永琰(乾隆三十八年至六十年)
清朝太上皇帝
統治1796年2月8日-1799年2月7日(2年364天)
出生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
1711年9月25日
大清順天府雍王府(今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
逝世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
1799年2月7日(87歲)
大清順天府紫禁城養心殿
安葬
王后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繼皇后那拉氏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追贈)
妃嬪
皇貴妃慧賢皇貴妃高佳氏
哲憫皇貴妃富察氏(追封)
純惠皇貴妃蘇佳氏
淑嘉皇貴妃金佳氏(追封)
慶恭皇貴妃陸氏(嘉慶帝追尊)
貴妃愉貴妃珂里葉特氏(追封)
穎貴妃巴林氏
忻貴妃戴佳氏(追封)
循貴妃伊爾根覺羅氏(追封)
婉貴妃陳氏(嘉慶帝尊封)
舒妃葉赫那拉氏
豫妃博爾濟吉特氏
容妃和卓氏
惇妃汪氏
芳妃陳氏(嘉慶帝尊封)
晉妃富察氏(道光帝尊封)
儀嬪黃氏(追封)
怡嬪柏氏
恂嬪霍碩特氏(追封)
恭嬪林氏
慎嬪拜爾噶斯氏
誠嬪鈕祜祿氏
貴人順貴人鈕祜祿氏
鄂貴人西林覺羅氏
壽貴人柏氏
瑞貴人索綽絡氏
祿貴人陸氏
白貴人柏氏
武貴人武氏
金貴人金氏
慎貴人索綽羅氏
新貴人
福貴人
秀貴人
常在揆常在揆氏
寧常在
平常在
張常在張氏
子嗣子:
皇長子定安親王永璜(母哲憫皇貴妃
皇次子端慧皇太子永璉(母孝賢純皇后
皇三子循郡王永璋(母純惠皇貴妃
皇四子履端親王永珹[註 3](母淑嘉皇貴妃
皇五子榮純親王永琪(母愉貴妃
皇六子質莊親王永瑢[註 4](母純惠皇貴妃
皇七子哲親王永琮(早殤,母孝賢純皇后
皇八子儀慎親王永璇(母淑嘉皇貴妃
皇九子永瑜(早殤,母淑嘉皇貴妃
皇十子(早殤,母舒妃
皇十一子成哲親王永瑆(母淑嘉皇貴妃
皇十二子貝勒永璂(母繼皇后
皇十三子永璟(早殤,母繼皇后
皇十四子永璐(早殤,母孝儀純皇后
皇十五子清仁宗嘉慶帝顒琰(母孝儀純皇后
皇十六子(早殤,母孝儀純皇后
皇十七子慶僖親王永璘(母孝儀純皇后
女:
皇長女(早殤,母孝賢純皇后
皇二女(早殤,母哲憫皇貴妃
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母孝賢純皇后
皇四女和碩和嘉公主(母純惠皇貴妃
皇五女(早殤,母繼皇后
皇六女(早殤,母忻貴妃
皇七女固倫和靜公主(母孝儀純皇后
皇八女(早殤,母忻貴妃
皇九女和碩和恪公主(母孝儀純皇后
皇十女固倫和孝公主(母惇妃
養女:
和碩和婉公主(父弘晝,母福晉札庫氏)
年號
乾隆
諡號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嘉慶四年初諡)[1]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嘉慶二十五年加諡)[2]
廟號
高宗
父親世宗憲皇帝胤禛
母親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首都北京
皇宮紫禁城
封爵和碩寶親王
乾隆帝
漢語名稱
漢語乾隆帝
藏語名稱
藏語ལཧ་སཀྱོང་རྒྱལ་པོ་
蒙古語名稱
傳統蒙文ᠲᠩᠷᠢ ᠶᠢᠨ
ᠲᠡᠳᠭᠦᠭᠰᠡᠨ
ᠬᠠᠭᠠᠨ
西里爾蒙文Тэнгэрийн тэтгэсэн хаан
滿語名稱
滿文ᠠᠪᡴᠠᡳ
ᠸᡝᡥᡳᠶᡝᡥᡝ
ᡥᡡᠸᠠᠩᡩ᠋ᡳ
穆麟德轉寫Abkai Wehiyehe hūwangdi
太清轉寫Abkai Wehiyehe hvwangdi

清高宗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愛新覺羅氏,(滿語ᡥᡠᠩ
ᠯᡳᡳ
穆麟德轉寫Hung Lii),中國清朝第五位皇帝,是清軍入關並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於公元1735年至1796年在位,年號乾隆」,廟號高宗滿語ᡬᠠᠣᡯᡠᠩ穆麟德轉寫g῾aozong),諡號簡稱純皇帝滿語ᠶᠣᠩᡴᡳᠶᠠᠩᡤᠠ
ᡥᡡᠸᠠᠩᡩ᠋ᡳ
穆麟德轉寫yongkiyangga hūwangdi[註 5]),西藏方面尊其為「文殊皇帝[註 6]

乾隆帝是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時。登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繼位之時有在位時間不超越其祖父康熙帝(61年)之誓言,故禪位於其十五子顒琰,至此總共在位60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此時的乾隆雖為太上皇,但依然手握大權,在宮內仍然沿用乾隆年號,成為大清帝國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直到他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刻駕崩,享壽八十七歲(虛歲八十九歲),是中國歷史最長壽的皇帝以及實際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註 7],葬於清東陵中的裕陵。乾隆帝是清代乃至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皇帝之一,其統治時期國家延續了繁榮發展,是「康乾盛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清朝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乾隆帝在書法、詩文等方面也有著豐富造詣。

人物生平[編輯]

早年[編輯]

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弘曆出生於大清順天府雍王府東側「如意室」(今雍和宮),幼名「元壽」[3],為雍親王胤禛第四子。生母為藩邸格格鈕祜祿氏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病逝。十一月二十日(12月27日),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即皇帝位,是為雍正帝。弘曆成為皇子。雍正元年(1723年),胤禛即秘密建儲,將弘曆立為皇儲[4]

雍正五年(1727年),弘曆娶第一任妻子嫡福晉富察氏。六年(1728年),格格富察氏生長子永璜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曆獲封和碩寶親王。[4]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雍正帝命令果親王允禮、寶親王皇四子弘曆、和親王皇五子弘晝、及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戶部尚書慶復禮部尚書魏廷珍刑部尚書憲德張照工部尚書徐本、正紅旗漢軍都統李禧、正黃旗漢軍都統甘國璧、倉場侍郎呂耀曾,俱辦理苗疆事務。由於皇四子弘曆行事恩威並施,手段寬猛相濟,雍正帝指派他欽差出京辦事,以及參與西北準部用兵與西南改土歸流的決策。

即位[編輯]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年10月7日)夜子時,雍正帝病逝於圓明園。莊親王允祿等人將雍正元年密封的繼位詔書自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取出。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1735年10月18日),時年24歲的弘曆在太和殿即皇帝位,年號乾隆,以次年為乾隆元年。[5]據弘曆回憶:「逮皇考傳位朕躬,宣示密緘,倉猝之際,朕不敢自行啟封,召同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當面展緘敬閱。」[6]。雍正帝遺詔還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為輔政大臣,輔佐新君處理政務。

乾隆帝尊生母鈕鈷祿氏為崇慶皇太后,封和親王弘晝之母裕妃耿氏為皇貴太妃。十一月十三日,崇慶皇太后的曾祖父額宜騰、祖父吳祿俱追封為一等公爵、曾祖母追封一品夫人、父四品典儀官凌柱封一等公爵、母封一品夫人,世襲罔替。[7]

中期統治[編輯]

郎世寧《乾隆半身冬裝像》,高麗紙本油彩,1756-1757年。銀川當代美術館

弘曆即位後,以「寬猛相濟」理念施政,先後平定新疆蒙古,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人口不斷增加,在乾隆末年時突破三億大關,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歷時9年成書,是當時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百科全書。統治期間與康熙、雍正二朝合稱「康雍乾盛世」。

同時,弘曆為了打擊朋黨以及加強對人民(主要是漢人)的思想控制,大興文字獄,並藉此焚書箝制漢人反清思想的傳播[8]郭成康指出,乾隆查辦禁書目的就是要徹底消滅部分漢人中的反滿思想;然而,乾隆當時民族矛盾和鬥爭的情況已經逐漸緩和、並且在漢族臣民已承認清朝對全國統治的情況下,乾隆將民族矛盾和鬥爭的嚴重性誇大,在有關文字獄和禁書的決定中作錯誤估計,並且表現得過度敏感[9]。此外,在乾隆時期的文字獄,針對的並非只有漢族,犧牲者中亦有滿族鄂昌[10]

在位後期[編輯]

乾隆中期以後,弘曆多次下江南,有安撫百姓,檢閱軍隊,視察水利,增加科舉以及免除稅收之舉[11]

馬戛爾尼晉見乾隆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遣使喬治·馬戛爾尼於乾隆83歲時到中國尋求駐節,但雙方出現與乾隆皇帝會面採「單膝下跪」(英方主張)或「三跪九叩」(中方主張)的禮儀之爭,最後以「單膝下跪」而為禮[12]

喬治·馬戛爾尼在回國後向英國議會寫出報告:「中國是一艘破舊的大船,150年來,它之所以沒有傾覆,是因為幸運的遇見了極為謹慎的船長。一旦趕上昏庸的船長,這艘大船隨時就可能沉沒。中國根本就沒有現代的軍事工業,中國的軍事實力比英國差三到四個世紀」。而在馬戛爾尼的日記中卻有以下記載:「中國工業雖有數種,遠出吾歐人之上,然以全體而論,化學上及醫學上之知識,實處於極幼稚之地位。」[13],又稱:「中國政府的行政機制和權力是如此的有組織和高效,有條件能夠迅即排除萬難,創造任何成就。」[註 8][14]

為了打擊腐敗之風,乾隆鼓勵人們秘密向他匯報官員們的可疑行為,收受賄賂、欺詐、任人唯親、濫用職權和瞞報等,例如福建大獄案,至於控訴的真假則由皇帝決定。在其統治初期堅定了懲治貪腐的決心,下令任何案件只要涉贓額超過一千兩,案犯將斬立決。

到了乾隆統治後半期,官員貪污問題再次出現,晚期每隔幾年就會爆出一些重大案件及彈劾案,當時年邁的弘曆已經沒有初時的魄力去嚴懲官員們的瀆職行為,有學者指出:「從乾隆看來,在這些欺詐行為中也存在一些積極因素,其中之一便是所有被沒收的貪官污吏的家產都流入了乾隆的腰包,大大增加了他的財富。而財政赤字和糧食虧空則由那些被免官員的繼任者負責。另一個積極因素是滿、漢官員都捲入這種犯罪,這樣乾隆就無須擔心漢官通過腐敗故意破壞國家政治體制的陰謀。但是,那些本應更加效忠皇帝的滿洲官員同樣也在做著有損皇帝統治之事時,乾隆也感到不悅。不過,好在還有一些值得依靠的、公正廉明的官員讓乾隆感到些許安心,這些人對乾隆以誠相待,不收受賄賂,不會為一己私利而欺君。他們多數是滿洲人,包括阿桂傅恆[15]

訓政時期[編輯]

乾隆五十年之後,弘曆睡眠減少[16],「寅初已懶睡,寅正無不醒。」[17],左眼視力下降,年過七十之後,「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

弘曆登基時表示過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因此在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1795年10月15日)85歲的乾隆將皇位傳予嘉親王顒琰(即嘉慶帝[18],自稱太上皇帝,但軍國大事及用人皆由乾隆帝躬親指教,嘉慶帝朝夕敬聆訓聽;宮中仍用「乾隆」年號,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萬歲爺進藥底簿》封皮上書「乾隆六十三年」。大權仍然在乾隆帝手中,貴為天子的嘉慶帝不敢拂逆父親的意思,這也是嘉慶帝厭惡的奸臣和珅在嘉慶初年仍然可以主政的原因。

駕崩[編輯]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乾隆帝駕崩北京紫禁城養心殿內,享壽89歲,結束了長達63年的統治[19]廟號為高宗,諡號簡稱純皇帝。死後與二位皇后三位皇貴妃合葬於清裕陵

身後之事[編輯]

清裕陵鳥瞰圖

嘉慶四年二月二十一日,總管張進喜傳旨交如意館繪畫太上皇帝聖容一軸,大邊上花紋按照安佑宮供奉的聖祖和世宗聖容掛軸上的大邊花紋式樣繪畫。圓明園四十景之鴻慈永祜的主體建築安佑宮殿內便供奉他的畫像。嘉慶四年四月為乾隆上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同月在圓明園文開稱,安佑宮供奉高宗純皇帝聖容,照例供獻用宮香餅一觔、小黑芸香五兩和小白芸香五兩。

嘉慶二十五年,乾隆被加諡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1928年,乾隆去世近一百三十年後,軍閥孫殿英看準了乾隆帝陵墓及慈禧太后陵墓的珍貴財寶,藉演習之名,率其部下盜掘乾隆帝及慈禧太后之陵墓。士兵為得棺內珠寶,將乾隆梓棺劈開並大肆搜掠,乾隆帝后遺骸四散在地,情況奇慘;及後溥儀派人前往收拾,亦只能找回部份遺骸,勉強砌回主體,並將帝后遺骸合葬一棺,重新行葬。

軼事傳說[編輯]

圓明園獅子林遺蹟中的乾隆御筆石刻

藝術愛好[編輯]

乾隆帝好詩、書、畫,作品極多,作詩多達四萬首(38630首)。其作品多採用「御題」做題跋。紫禁城宮殿內絕大部份的匾額,楹聯,亦是出自其御筆。乾隆有在宮中收藏的名家書畫上題詩用印的嗜好,被認為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這種行為也破壞了原作品的藝術價值。像東晉書法大師王獻之的作品《中秋帖》就被乾隆帝蓋了很多印,對其藝術價值是很大的損害。

十全老人[編輯]

清乾隆《平定臺灣得勝圖》
乾隆帝盔甲

乾隆五十七年,乾隆親自撰寫成《十全武功記》,自詡「十全老人」。命人以滿四種文字刻碑,昭示其武功。「十全武功」指「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綜觀十全武功各役,當中有力戰保衛清朝疆土完整者;但亦有消耗鉅大而收獲極微欠實際軍事價值之舉。主流史觀認為十全武功之說以名過其實,誇大乾隆帝武功者較多。

風流天子[編輯]

在各種民間傳說中,乾隆帝被描繪成風流天子。民國初年,就盛行香妃的傳說。至今,關於香妃以及乾隆帝與平民女子的愛情故事為主題的各類文學、戲劇、影視作品,絡繹不絕。另外在大臣中,乾隆帝對傅恆之子福康安最為優待。民國後,多傳說福康安為他與傅恆妻[註 9]的私生子[21],但黃一農等學者已考證此說不確。

六下江南[編輯]

乾隆皇帝與其父祖一樣,很常臨幸江南。不過康熙帝和雍正帝駕臨江南多是為了訪察民情,但乾隆帝大多只是單純去巡遊。民間對乾隆帝六次南巡亦多有演繹,或稱之「乾隆下江南」。當代廣告中,聲稱乾隆帝在南巡過程中曾品嘗過某種美食的例子不勝枚舉[22]。乾隆帝每次到江南出巡總勞民傷財,對大清的財政造成了一定的負擔。

出生[編輯]

關於乾隆出生之處也有爭議,一說在雍親王府(雍和宮),另一說則是在承德避暑山莊獅子園,而且避暑山莊一說是由嘉慶皇帝親口提起,這也是野史會傳出乾隆是由避暑山莊漢人宮女所生的原因[23]

家族[編輯]

[隱藏]乾隆帝家族
 
 
 
 
 
 
 
 
 
 
 
 
 
 
 
 
 
 
高祖父:太宗文皇帝皇太極
 
 
 
 
 
 
 
曾祖父:世祖章皇帝福臨
 
 
 
 
 
 
 
 
 
 
 
高祖母:孝莊文皇后本布泰
 
 
 
 
 
 
 
祖父:聖祖仁皇帝玄燁
 
 
 
 
 
 
 
 
 
 
 
 
 
 
外高祖父:都統勤襄一等公佟圖賴
 
 
 
 
 
 
 
曾祖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外高祖母:覺羅氏
 
 
 
 
 
 
 
父:世宗憲皇帝胤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