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法國的日常裡,很多美味甜點即使做法簡單,卻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Photo Credit:Lysenko Andrii@Shutterstock
說到甜點,大家心裡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呢?
我從小到大都喜歡甜食,它可以說是我心中代表「台灣美食」的最重要類別。夏天家裡有冰冰涼涼的仙草和愛玉,冬天買碗紅豆湯圓或薑汁豆花,下課偶爾買包雞蛋糕邊走邊吃,嘴裡甜甜的滋味,讓心裡也甜甜的。
來法國生活以後,三不五時,我也會給自己找個好理由吃甜點──拿到滿意的考試成績,可以吃個檸檬塔慶祝;找到實習後,決定晚餐後來一塊巧克力閃電泡芙(Éclair au chocolat)犒賞自己;準備搬家前再吃一次這陣子最喜歡的可麗露(Cannelé)。
唯一可惜的是,在「甜點大國」法國慶生,常見的生日蛋糕口味不是台灣人熟悉的巧克力海綿蛋糕夾布丁、水果和奶油,而是草莓慕斯蛋糕(Fraisier)或巧克力慕斯蛋糕,就連黑森林蛋糕也不是每家麵包店都有做呢!
盤點紅遍全球的經典法式甜點
每年聖誕節過後就是國王派(Galette des Rois)的時節,這個季節限定的甜點,傳統上是為了慶祝國王節,由兩塊千層酥皮包覆著杏仁餡,一般只賣到 1 月中旬,超市、麵包店以及精緻甜點店都會擺出他們推陳出新的款式,這樣的風潮近年也吹入台灣。
國王派的特色之一,是內部會藏著一個小瓷偶,吃到瓷偶的人就會是當天的「國王」。為了公平起見,通常是讓年紀最小的人躲到桌子下,指派哪塊派給哪個人吃。
國王派的小瓷偶也是很多人的收藏品,法國超市的國王派通常有聯名款的小瓷偶,像是迷你哈利波特、迷你鋼鐵人、小小兵等。麵包或甜點店販售的國王派小瓷偶則比較神秘,吃到小瓷偶的時候才會知道今年甜點師準備的是什麼款式。
而在台灣各大市集經常出沒的經典法式甜點,像是可麗露、瑪德蓮(Madeleine,又稱貝殼蛋糕),皆是法國標誌性的地區甜點。
可麗露源自波爾多地區,確切發源歷史已不可考,但一般認為可麗露是波爾多地區的修女所發明,原料則與當時還是商業大港又專精釀酒的波爾多有關——由於釀酒只需要用到蛋白,剩下的蛋黃就被拿來做甜點,港口貨物裡常有的香草和萊姆酒,也被一起加到麵糊裡增加風味。
瑪德蓮來自東北邊洛林地區的 Commercy,原本只是地方的特色甜點,幾百年過去,在甜點師的巧手、交通網絡的發展,以及商人的創意點子下,成功拓展到全法國並走進世界各地。無論是可麗露、還是瑪德蓮,綜合各種故事背景和地區性標誌,每每國內外旅客到訪時,這些甜點便成為伴手禮首選。
留言
張貼留言